【资料图】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人类创造外星人》(图 / 小罗)上周末,我去看了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片子和我以往看的科幻电影不太一样。它当然是血统纯正的科幻片,表现上却又极为朴实,剧情也与以往的 " 外星人电影 " 有些差别。有些惊喜,也有些意外。
自《E.T.》《第三类接触》等赫赫有名的作品为这一主题打下基础,涉及 " 外星人 " 作品的创作思路似乎已经有了某种定式。对未知的恐惧往往是创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大部分作品最后似乎都把外星人写成了 " 人 "。这些外星人除了标志性的大眼、4 根手指以及不吃大米饭而吃烧烤外星虫子以外,似乎和人类没什么太大区别。于是,最终我们与这些地外生物总能取得和解,要么外星人理解人类,要么人类理解外星人,毕竟就算呼吸的气体不同,大家都是长着两条腿、两只手、两只眼睛、一张嘴的脊椎动物,总不会坏到哪里去,对吧。
他只有 4 根手指另一个思路则是对抗。不知外星人究竟想要什么,这些地外生命体在茫茫众星中找到我们地球的第一件事就是掠夺。尽管他们已经拥有了曲率跃迁技术,或是以接近光速的航行速度来到这里,这颗渺小又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一定有它们所匮乏的某种资源。于是,地球上的人类们抛弃所有隔阂与矛盾,全力对抗入侵者,守卫地球家园,实现真正的人类大一统……
我喜欢这些层出不穷的宇宙主题游戏,从《星界边境》(Starbound)到《无人深空》(No Man ’ s Sky),从《星际拓荒》(Outer Wild)到《群星》(Stellaris),它们象征着人类对于天空深处的想象与无尽的向往。我们想象着外星人的模样、外星人的社会;想象着他们在星系中建造殖民地,重蹈人类的覆辙,用光剑互砍,发动战争,做出和人类一样愚蠢的事,最后把机械番茄扔进铁锅里煮熟;想象着他们用 4 只或 8 只眼睛仰望天空,万千恒星的光芒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照耀着他们和他们的母星,就像照耀着人类的地球一样。
外星人当然也需要搭木屋我们对于太空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好愿望的投射。无论外星人友好还是暴力,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在经历漫长演变之后和我们抵达一个相同,或者说至少相似的结局。他们应当有文明,有社会,有战争,有隔阂、暴力与冲突,也有爱与和平。无论是在《深岩银河》里吭哧吭哧地开采矿物,还是在《命运 2》里与邪魔族搏斗,我们在描绘的其实是我们的文明。
为什么外星人题材的作品总有些不可深究的科学设定?就像《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里唐志军说的那样:外星人一定比我们的文明更加先进,因为他们可以穿过数万光年的距离找到人类,而现在的人类远没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说地球是一粒沙子,那宇宙中所有的星球比地球上所有的沙子加在一起都要多得多得多。" 当唐志军说出这句话时当然饱含希望,但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宇宙中的地球也不过一粒沙子般渺小,人类能亲身探索的区域甚至仍未迈出太阳系,我们能发出的电磁信号强度远不及大多数恒星向外辐射的信号强度,即便存在外星文明,人类该如何找到他们?他们又该如何找到我们?
人类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迫使我们向宇宙发问。
尽管有些离经叛道,还是得承认,《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描述的内容的确符合我们对于第三类接触的想象:冰柜里的外星人、超自然现象、影像中的神秘光柱。但影片的重点不是外星人。无论是片头中展现的每一次失败的飞行试验,还是唐志军的旅途和两位主角的对谈,我所看见的,是人类向宇宙发问的过程。
返回舱,外星人腿骨,以及一些其他的人类在宇宙中漂泊,光速与科技水平的壁障将我们包裹,或许在未来的几千年里我们都不会在宇宙里遇上另一个拥有语言与诗歌的同类,我们依旧会不辞辛苦地在宇宙里寻找回应,寻找从半人马星系深处传来的一首诗歌,或是一段悠扬的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