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媛
(资料图片)
生命诞生于海洋,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
你是否愿意去远航?
漂洋过海去看看远方,
去看看海角和天涯,
去看看梦开始的地方。
3月17日,
是第46个国际航海日。
说起这个节日,
肯定有很多人好奇它的由来,
想知道航海相关的知识吗?
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航海的那些事!
国际航海日,
也称为世界海事日。
1978年3月17日,
正值《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20周年,
为了纪念其历史意义、传承海事精神,
1977年11月,
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决议,
决定今后每年3月17日为世界海事日。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
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
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人毕菲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
1492年,
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达到美洲。
1497年,
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
1519年,
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
谁是第一个登陆冰岛的人?
公元9世纪时的北欧著名航海家弗勒基,
总是在船上养着乌鸦,
并且不时地将笼中的鸟儿放飞。
如果鸟儿在船的周围漫无目的地飞翔,
那说明离陆地还远着呢。
而如果鸟儿朝特定的方向飞去,
那么他就会坚定地追随鸟飞去的方向。
通过这个方法,
他到达了地球上最后一个无人居住的大岛——冰岛。
英文中“blue”一词的来源
航海中,
blue背后的故事可不仅只是悲伤而已。
在旧时,
当一艘船在航行时失去船长或者其他船员时,
水手们会在返回家乡港口时
悬挂蓝旗并在整个船体上画上蓝色带以表哀悼。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说的“忧郁”指的是
表示哀悼的蓝色旗帜。
东方的马可·波罗是谁?
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渊(1311-1350年),
曾被西方文学者称为
“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曾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
及元统五年(1337年)两度由泉州出发,
航海到西洋各国。
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探索早在
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
中华民族的祖先“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凭借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导航知识,
拉开了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夏、商、周时代,
由于木板船与风帆的问世,
人们已开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
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木板的加工能力,
促进了造船技术迅速发展。
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
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期,
海船逐步大型化,
人们初步掌握了驶风技术,
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
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航海活动开始从近海走向远洋,
从国内走向国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
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
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到明朝时,
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
历时28年,
先后7次下西洋,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这一航海盛举,
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
提到古代航海,
脑海中自然浮现的就是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七下西洋。
其实在古代,
航海技术里多的是你想象不到的智慧火花。
天文航海技术
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
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
我国古代出航海上,
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
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
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
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地文航海技术
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
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
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
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我国发明指南针后,
很快使用到航海上。
海洋潮汐知识
秦汉时代,
人们对潮汐的认识已越过表面现象,
并进而探究潮汐成因以及
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
到了汉代,
特别是东汉,
人们关于潮汐的认识有了突破。
航用海图
宋代的航用海图,
是根据海上活动需要而绘制的专用地图。
在海图上,
一般应能反映出一定水域的
地形地貌、水文要素,
定位条件用其他与航行有关的资料和说明。
到了元代,
航海图的应用更为普遍。
如果给航海配上一种颜色,
那一定是蓝色。
蓝色总能让我们
治愈倦怠的身体,
洗涤蒙尘的心灵
探索彼岸未知的世界。
轻帆漫游在浩瀚蓝海中,
看浪潮一层一层涌向海岸,
感受掠过耳旁的风,
乘风破浪,
与海豚同行,
所有美好的时光都藏在蓝色里。